新浪女性

专访王菲:寻常亦非常(组图)

《时尚芭莎》

关注

导语:这是王菲第二次登上《时尚芭莎》(微博)周年纪念刊封面。每一次的出镜,无论是酷是美,是安静是顽皮,她总能恰到好处地将看似矛盾的特点不着痕迹地完美融合在一起,一分不多,一分不少,恰似她在人世间的活法:无比寻常,又绝对非常。

有谁能在盛名之下相爱就爱,结婚生子,隐退居家近十年?又有谁能够想唱就唱,喜乐无束,一旦登场,十艳无双。

她是如此难以被归类,俗乐人情,佛心个性,无一不在。

这个最难被采访却无法割舍的女人,用她自己告诉你,只有寻常的日子里,你才能发现自己那颗非常的心。

距离10000公里

执-迷-不悔

差不多20年前。王菲对自己唱片公司老板说,她要离开,去美国。

在这之前两年的故事,我们略知梗概,所有菲迷都可倒背如流,了了几句便能说清:不到20岁的她离开北京移居香港,地域和文化差异,想必当年她所面对的那个新世界是一片新鲜加上一片茫然。据说初到香港,她曾经做过模特,大抵因为身材高挑,面容姣好,后来被引荐从师戴思聪学唱歌,之后顺利签约新艺宝。

出了三张唱片,其中的处女作《王靖雯》甚至卖到了“金唱片”的数字——这对于一个毫无背景、一张白纸的新人来说,已是足够骄傲、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

尽管,那时她的广东话还不很地道,也常常被人不友好的称作“大陆妹”,甚至连自己唱片的公司的企宣都嫌她“土”拒绝帮她的歌打榜。

但是她那么年轻,拥有一颗正准备闯世界的好奇心和一副好到叫每个音乐制作人都心中一亮的好噪子。

她才不怕,只要给她能够唱歌的自由。

王菲儿时家教甚严,身为歌唱家的母亲经历过动荡年代,深知此行的种种艰辛与注定的“无作为”,于是用尽一切办法打消王菲唱歌的念头和每一个与音乐有关的小火花儿,甚至不惜动用强硬手段,“不许、不许、不许”,毫无商量余地。

也或许是儿时这些“不许唱”的阴影,反而练就了王菲后来“非要唱”的倔强。

少时她最爱邓丽君。当初给各大唱片公司送样带或者是去公司试唱的,她都是邓丽君。但即便她唱的是万人迷邓丽君,即不照搬邓丽君的那种甜和腻——或许潜意识里知道自己不是邓丽君,不论再怎么柔、再怎么轻、都藏不住个性里那点儿冷、那点儿空、那点儿懒洋洋,还有那点儿—无所谓。

到了香港,有了更大的舞台,王菲爱唱歌爱到了干脆把录音室当成家,因为住得近就每天挤地铁“上班”。她努力学习广东话,但时不时依旧往北京跑。香港人觉得她太怪、太“北京”、太“不娱乐”,她反过来奇怪——音乐本来就是件严肃的事儿,干嘛还得“娱乐”?

那时她被人们叫做“王靖雯”,或者“Shirley”,尽管不喜欢,觉得这几个字跟自己完完全全就是两码事儿,但她都先扛着担着忍着——至少可以唱歌。

后来唱片公司高层变动,她不能好好唱歌了,各种不开心,于是决定走人。哪怕已经得到了一座“年度女歌手铜奖”,哪怕已经手握哪个新人身上都舍不得丢、舍不得放的似锦前途,她丝毫不留恋、不遗憾。

假如前功尽弃怎么办?大不了重新开始。

这走,不是逃避、不是放弃、更不是认输,她只是不愿身陷纷争,不如趁机好好停一停、想一想、学学唱歌,顺便看看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更好玩的。

既然走,就干脆走得再玩一点儿。地球的另一端,够远了吧。1991年,她飞到美国,距离我们10000公里。

讨好-自己

小清新、小文艺的“在路上”梦旅人范儿?哎,王菲十年前早玩儿过了。

斑驳列车,左下角大大地印着一个蓝色底白色“京”字的车牌,王菲梳着中分的清汤挂面童年花头,衬出那双黑白分明的眼,看着斜下方某处,也或许根本没有在看,一张脸清清秀秀,读不出喜优乐悲,像是若有所思,但也像神游太虚,静静的,淡淡的。

《Coming Home》——回家了。这张专辑,是她从美国游学归来后的第一张。

虽然回的是香港——那些年对于北京,她只是如游子般蜻蜓点水地回来又走——但毕竟是从美国回来了,回来继续唱歌。

“王靖雯”还没改回“王菲”,只不过,她拒绝再叫“Shirley”这么跟自己完全不搭的名字,而将英文名改作“Faye”。

如此,她又跟自己,跟我们近了一些。

赴美归来后的王菲,更加势不可档,和所有香港歌手一样,创作有限就改编日本歌、欧美歌,外加广东话改变通话、普通话改广东话,隔三岔五不要命似地频繁发片,《Coming Home》、《十万个为什么》、《迷》、《胡思乱想》、《天空》、《讨好自己》……。

到这时,新一代华语乐坛天后,终于横空出世。

有乐评人后来评论说:如果王菲当年没有去香港而是留在北京,又如果王菲没有生于斯长于斯的北京背景,那么她不会成就这般的辉煌和高度。

但丈夫李亚鹏说:她不是因为人们分析的这样那样的原因才成功的,而日成功以后才有了那些分析,前后顺便不能弄颠倒。

她自己说:大环境是客观存在,所有的音乐亦如是,大家都一样,又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听到。

天后成型,却越来越“不乖”——当然,你也可以说那是“本性渐露”——不愿继续完全被动地被摆布来去,就像“一个假娃娃,别人给你套上衣服化上妆想好台词”,她开始自己掌握自己的歌曲,从选歌到造型,从唱腔到歌词……。王菲羽翼渐满,不动声色地慢慢收回本就该属于自己的领地。

只为,不讨好别人;只为,真实做自己。乐评人王小峰曾:事实上一个在艺术上有创造性的人,不能太过欣赏别人,老看到自己的不足,会忽略自己的东西。王菲就很专注于自我感受,发现自己。

也许在外人看来,名利钱财已尽数纳入囊中,只需要安分扮演好歌神天后角色,继续找歌、发片、巡演、拍电影、接广告,即可稳坐宝殿皇拉,从辉煌走向后面无数个辉煌。

可王菲,再次,不留恋、不遗憾、干干脆脆地,将一切推翻。

好在,这种推翻,反而是回归的开始,让我们与她之间,一下子又跨过了千多公里。

距离:5000米

一切都好-只缺烦恼

推翻意味着风险。结局可能是,要么浴火重生,要么灰飞烟灭。

每到关键时刻,王菲那股子“爱谁谁”的冲劲儿都会占了上风,压不住,按不下。

比如她改回本名“王菲”,比如她搬回北京做韵,比如她“发了癫”一般,唱的都是些“奇奇怪怪、找不着调、听不清歌词、莫名其妙”的歌。

和王菲合作多年的制作人张亚东说:王菲是不按常理出牌的,艺术家需要盲目的激情。

她看似玩世不恭,实则却是太过认真,完全无法忍受对不起自己——时间有限、生命有限、精力有限,所有必须专心致志,顾不得考虑太多销量、大众接受度、评论界口碑这样外界的事。

世间一瞬,做自己都来不及,何苦还要就合他人。

要么唱自己想唱的,要不干脆闭嘴不唱。

做《浮躁》时,王菲说她回不去的,不可能再唱《容易受伤的女人》那种歌。

在做宣传时,她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解释:我不是没有时间写歌词,是那几首歌不需要歌词——音乐已经足够,你们懂不懂?

他们还是不懂,不懂为什么一张唱片中可以有少一半歌不分A段B段C段,只有咿咿呀呀,甚至有时咿咿呀呀都没有。

她无所谓。听得懂,听得喜欢就听,不懂拉倒。

王菲多次说自己最喜欢《浮躁》,虽然这张唱片的销量是她成名之后最低的。

这是姑娘典型的倔劲儿。

爱情亦是如此。

那些个住四合院儿、去公共厕所的照片,那些大无畏牵手的轰轰烈烈的照片和往事不提也罢。

港台记者总爱说王菲“另类”又“叛逆”。

她只不过是不懂遮掩,“太过”坦荡荡。她和爱人一起写歌填词,才不管别人说有才没才,好听难听;她让爱人在自己的演唱会上打鼓,一打就是10分钟的solo,才不管观众觉得无聊去上厕所。

她总是对世界、对音乐、对爱情太过孩子气地信赖着,所以才敢任性而为,随性而至。

菲迷一定忘不了王菲98/99年巡演时翻唱黑豹那首成名曲《Don’t break my heart》,副歌里那句“再次温柔”的尾音中的任性与放肆,和一投浓浓的抹不掉的北京味儿。

王菲在这时已慢慢把音乐的重心,生活的重心和心灵的重心,一点点移回北京。

又或许,她根本也没有离开。

距离100米

将-爱

曾有一僧问禅宗史上震古烁今的大师赵州禅师:如何才能做到不拣不择?赵州禅师回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禅师在此的意思是,并不是教人狂妄自大、目空一切,而是说真正的不拣不择,恰恰存在于拣择之中——即便拣择,只要不受那些拣择的束缚,便是“禅无心“的境界。

拣择但不经营,美丽而不浮夸,聪明却不自恃。别说明星,常人又有几个能真正做到?

王菲却做到了。

天后荣耀加身,别人万般珍惜,苦心捍卫,每张照片、每句讲话,都步步为营,小心翼翼。而她,却若无物。

她是一个做什么,都很难让人不觉得意外的女人。

用“不走寻常路”来形容她,即完全不搭——入行、成名、恋爱、结婚、生子、休息、复出,她走的其实是寻常女子都会经历的“寻常路”,不同的是她却在每一步都“让人意外”的步伐前进。或后退,或拐弯,或跑,或停。

走到哪里就哪里,该干嘛就干嘛。不是随波逐流,而是顺从命运和心灵的指引,不争不抢,不刻意不挽留。

2005年,王菲正式“无限期休息”,一时间愕然的愕然、扼腕的扼腕、猜忌的猜忌、了然的了然,她依旧故我,相夫教职工子,唱歌念佛。

如果画“XY数轴”,纵坐标代表事业名利,横坐标代表“大牌指数”,那么其他所有明星的人生曲线都是从第一象限从左下角开始向右上方延伸,区别只在或缓或陡或直或弯的角度——而她,线条截然相反,是由右上倒冲画到右下。谁人都最怕“人走茶凉”,何况习惯受人仰慕的明星——她却“人走茶不凉”,反而更烫。

从勇闯香港歌坛时的默默无闻到努力耕耘、崭露头角再到稳坐受亿万人朝拜的华人天后宝座,王菲与我们的距离,打起头便已是恨不能多少光年外那般遥不可及,然而谁曾想她却一点点从外星系回到人间,接了地气儿,化身“三姐儿”,在微博上用“Veggieg”这个账号跟众人嬉笑怒骂,不亦乐乎。

我们这才知道,原来“女森”也爱玩自拍,而且喜欢像小姑娘一样加许多效果:柔光、做旧、花朵边框、眼镜胡子道具;原来“女森”是个话痨加“曲艺演员”,搞笑段子随口就来;原来“女森”敢自嘲,不论是当年的青葱扮相、唱“砸”的现场或是生理期,全都不忌口。就在今年8月8日生日那天,还大方用自己年纪开玩笑:“前两天休检,身高174,长了2CM,没使劲想就明白了,老话儿说的,43,窜一窜嘛,哈哈”。

心中有爱,才能如此潇洒。

这个爱,用王菲自己的话说,是“大爱,不单单只是爱情的爱”。

因为爱,她甘做贤内助,再低调也愿为丈夫的带来和“嫣然天使基金”尽心尽力去献歌露脸;因为爱,她修佛吃素唱《心经》投身慈善事业,在微博转发救助信息;因为爱,她放弃曾经一直笃信的“独善其身”之人生观,而是懂得了不再“追求个性”,或许能帮助到更多的人。

因为爱,因为相信爱,因为心中有爱,她更加彻底地归于自然,恬恬淡淡,看坐云起。

让人想起禅味诗人周梦蝶的一首老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行到水穷处,不见穷,不见水。却有一片幽香,冷冷在目,在耳,在衣。

这些时刻,站在舞台的她,或是透过微博拉家常的她,和我们的距离,就在咫尺之间了吧。

距离:10厘米

爱笑的天使

在《时尚芭莎》26周年纪念刊封面的拍摄片场,我们再一次与天后近在咫尺。相隔一年,王菲还是坐着一辆银色的别克商务车,低调地来了,身边并没有前呼后拥的大排场,只跟着一位执行经纪人。

她很随意地穿着一条黑底墨绿色碎花的雪纺长裙,脚上踏着一双看起来很普通的黑色夹脚拖,黑色墨镜架在齐耳短发上,一长串白色佛珠缠绕在左手手腕间,一手拿着iPhone,一手提着一只环保水壶。前不久,这只水壶刚和她的大蒲扇一起,出现在娱乐记者偷拍她和朋友练完瑜珈后走在街上的照片里,可见是天后出行的标配之一。她的装扮,看起来就像是去找老朋友串门一般,舒服自在。

然而,王菲就是王菲,当她一走进影棚里,所有人都停下手里的工作,目光不由自地追随着她的身影。她还没有化妆,但气色非常好,一双黑眸清透灵动,两道眉毛帅气地上翘。

她走进化妆间,盘腿坐到椅子里。“我正在倒时差,最近刚从欧洲回来,结果一睁眼就10点了”。说话间,神态略带着歉意。其实她只比约定的时间略略晚了一小会儿,以北京的交通状况来说,并不需要特别说明。她说话的声音像歌声一样好听,和着化妆间里淡淡的沉香味,自自然然让紧张忙碌的工作氛围变得和缓松驰起来。

待再度走出化妆间,她已回到我们最熟悉的那个“女神”范儿。这次王菲特地请来从1997年起便成为王菲唯一御用造型师Titi Kwan和Zing为她设计造型和妆容,Titi特地为她从巴黎带来了珍藏的上世纪40年代的古董衣饰。

Titi说:休型瘦长的王菲,非常适合那种复古与休闲兼顾的风格。王菲懂得用态度穿出不同衣服的气质,不光是挑选的眼光,她对某些设计师风格韵昧的认知度是惊人的。每套衣服只要穿在她身上,不需五秒种,她就能懂得当中的气味,穿出每套服装最佳的姿态,这种气质天下无双。她最美也最特别的是敢于尝试不同的东西。

果然,几乎不需要摄影师太多的语言指导,在镜头前,每套服装她都能迅速找到最合适表达式的姿态。陈漫已经是第二次为芭莎拍王菲的封面。她说:王菲在镜头前特有灵气,特冷静。王菲就是王菲,闭着眼睛拍也是她。别人玩百变,但王菲百变还是王菲。

在镜头前,王菲有一种独特的气场。她的直觉非常敏锐,只要穿对感觉,她总会给你意料之外的答案。每拍完一套片,她会远远地看一下屏幕上的自己,仿佛是在看别人的片子。看起来很随意,实际是早就胸有成竹。当然,片场总是会有合作了快二十年的化妆师Zing帮她把关,这次还有Titi Kwan在。王菲非常信任这些合作多年的人,不像相信她自己。

王菲念旧的性格,大家已经熟知,但可能未必知道她的热心肠。原“黑豹”乐队经纪人郭传林曾说:别人都以为她特傲,其实她对什么事儿不是特别善于参与,一般她不爱开玩笑,比较冷的那种。让她帮忙,她能做的,就是点点头,做不到的绝不轻易答应。做完了她也不会到处说:瞧,这事儿是我帮着办的。

Titi提起王菲对年轻设计师的支持,感慨颇多:她从来没有因为设计师的知名度高低来决定取舍,例如90年代的Martin Maison Margiela,Helmut Lang,martine Sitbon等等。她也很明白当新设计师的一些困难之处。记得刚认识王菲的时候,有位法籍年轻女设计师连当月的电费也可能交不下来。我把这事告诉王菲,她马上叫我帮她挑一些衣服,也以极快的速度把衣服的钱送到设计师手里。

拍摄中,深知王菲喜好的TitiKwan带来了她喜欢的音乐,当音响传来Scissor sisters的《Baby Come Home》,她穿着Comme des Garcons的蓝色上衣,跟着曲子节拍,轻轻摇摆,起舞。

这一刻,世界在她眼中,大抵就是充满美妙旋律的舞台吧。那里正是我们爱上她的起点。

我们都爱王菲。

别管是爱她的歌、爱她的型、爱她的影星、爱她的衣服、爱她的性格、爱她的爱人、爱她爱人的方式……。然而刨根问底,我们爱的其实是一种可能性,一种在这样一个氤氲吵闹、无常残酷的成人世界里,就算不妥协、不讨好、不复杂、不刻意、不随波、不逐流的单纯、坚持、干脆、笃信、洒脱、随意、无所谓、爱谁谁、只管任信做自己,也真的可以获得成功、修得正果的可能性。

是她让我们看到了曾经那个也同样坚强过、坚持过、敢爱敢恨、简单纯粹、晶莹剔透的自己,也让我们反省了现在这个渐渐变得懦弱了、麻木了、迟钝了的、畏手畏脚的自己。

我们都爱王菲,是因为她实现了我们因失去了勇气而被迫中断的最初最美之梦。

就像Titi Kwan告诉我们的:我很难具体形地形容王菲是一个怎么样的女子,大概和她的粉丝心里面的她差不多。我经常会这样想:如果大部分的人有她的个性,就好多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