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图:1978-1987 中国时尚的童年时代

新浪医美
导语:这时代对追求时尚的人来说,还是个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是个边走边看的实验过程,也是个逐渐迈上成熟的过程。因为在当时的女性身上,集回顾和展望于一身,经历过被扭曲和压抑的时代,现在面临了思想解放,所以流行色彩就在她们身上变化得异常快速,好象想在一夜之间把从前所失去的都弥补回来。
中国时尚的童年期
文/假装潜水(blog):现任公关公司AM。新浪百大名博之一,影视剧评人。以娱乐、体育、情感、杂谈文章见长。供稿于多家门户网站,报刊评论。
1978-1987,中国时尚仅仅是童年时代,从脱离军装审美到流行文化的发展,时尚还在襁褓之中。
1978 电烫流行--“改变身体”的举措显示追求时尚的决心
“鸡窝头”有个名字蛮浪漫,“菊花盖顶”
那一年电烫流行,女人争烫花卷头鸟窝头--“改变身体”的举措显示追求时尚的决心。经典“鸡窝头”,长及肩膀。在当时,已是很时髦的装扮。喻显明说,如果拍这张照片时,刘海再长点就更经典了。
军挎、绿军装、军裤的流行
羊剪绒帽子、大拉毛围巾、军大衣一度是北京时尚青年的最爱。折射当时对军人崇敬的文化背景,和禁欲、类洁癖的道德观念。这种流行的衰退,也表明了一种价值观的没落。
劳力士表的时尚幻影
戴这表的是第一批“先富起来的”的人的梦想,也是被伪造最多的品牌表。
德国大众有意进入中国市场
德国大众公司在这年开始跟中国政府谈判。那时的中国,大街上除了行人和骑自行车的人,只有公共汽车和老气横秋的“上海”、“红旗”。
1979 中国第一场时装秀来自皮尔卡丹
1979年可口可乐热
可口可乐伴随着中美建交重新进入中国市场。国人接受第一波西方文化,并迅速接受了它的味道。直到今天,可口可乐依然风靡。
皮尔卡丹的时装表演
法国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亲率12名法国姑娘在北京民族文化宫进行了一场时装表演。国人第一次感受到国际时装的魔力。皮尔卡丹这个品牌之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了身份的象征,可以说它是国人第一个认识的国际大牌。
跳舞热和的确凉连衣裙
跳舞从电影中的故事里内蔓延出来,女青年们纷纷涌入涉外餐厅,抱着外国男人准确地踩着舞步,25年来第一代涉外婚姻就此播下了种子。与此同时,连衣裙迅速走红,“的确凉”面料的兴起,其实和跳舞热也有很大关系。
七十年代一旦穿上了的确凉,就好像代表了一种时尚,其感觉并不凉爽,但它的优点很多:挺直不皱、不缩水、干得快、不变形、不怕霉蛀,不用熨烫。“的确凉”最初是女性穿着,主要用来制作衬衣,以白色和蓝色的单色居多。后来各种花色的“的确凉”布料不断面市,给沉闷的生活色调带来了更多的光彩。女性从牙缝里抠出钱来,纷纷置办“的确凉”,使抽象而臃肿的妇女形象逐步向“女人”的本义回归。男人们也不甘寂寞,也穿起了雪白的“的确凉”衬衣,把下摆扎在裤腰里,显示出自己的精干与挺拔。
公共场所出现裸女画,时尚艺术的一次前卫挑战
北京新机场大楼的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出现全裸的女性画像,要不是画的是少数民族,还略带抽象,估计有人恨不能立即把画家袁运生当作高级流氓送进秦城监狱。谁都得佩服北京人的精神,那么远的机场,能走得动的一半儿都去看了。
硬派小生和他的板寸
《追捕》中高仓健凭着硬汉形象把充斥中国荧屏的奶油小生们(以唐国强为代表)打入冷宫。此后经常听见寻找男子汉的呼声:留着披肩长发,穿着皮靴,外表清纯,内心如火的真由美成了中国男青年第一代的梦中请人。
八十年代中,国门大开,人们穿衣的禁忌彻底被打破,因为缺少时髦的标准做参照,就流行什么穿什么。80年流行喇叭裤,有一个领头穿的,就铺天盖地而来,满街都是肥大的裤腿在呼啦呼啦地扫着尘土;接后,登山服君临天下,又满街的色彩斑斓;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后,迷彩服一夜之间成为时髦一族的首选,不分男女皆披绿色,一动一个军营;连衣裙兴起来了,满眼的淑女超短裙成了流行风潮,大腿便都露了出来……
1980 服装:日常和T台同步发展
中国人开始爱上西服
英国《卫报》1980年4月14日报道,上海一家照相馆的橱窗里有一块牌子,写着“这里出租西服”,这迎合了人们喜欢穿外国衣服照相的爱好。橱窗还陈列着一些白色结婚纱照。
中国大陆第一支时装模特队亮相
中国大陆第一支时装模特队亮相上海时,则引起了全国性的轰动,属于上海时装公司下属的这12女7男以时装表演演员身份出现,但是最强调的是业余性质、男女混杂、强调“纺织工人”的身份。三年后,这支表演队出访欧洲,引起了轰动。西方舆论惊呼:“毛泽东的孩子们穿起了时装!”
新婚姻法改变了中国人的观念
离婚的必要条件被修改为:双方感情确已破裂,并经调解无效。中国人终于认识到“爱情灵魂”。这个政策对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影响非常大。
第一代青年偶像出现,“歌星”名词诞生
他们是:邓丽君、刘文正、罗大佑。“歌星”一词替换了“歌唱家”和“唱歌的”。
邓丽君是一些人的梦中请人,对那些听惯了口号式歌曲的男女老少来说,邓丽君那情意缠绵,柔情万缕的歌声,让人情不自禁的“蠢蠢欲动”。
1981 新生代的偶像崇拜
偶像崇拜时代的来临
1981年,中国开始产生新生代的偶像崇拜情节。剃光头和学武风。《少林寺》有人看了5遍,甚至10多遍。离家出走到少林寺拜师学艺的孩子不在少数,男孩子都梦想成为武僧。
琼瑶带来了港台剧和恋爱文化,中分披肩发流行
琼瑶点燃灰姑娘的梦想。女的温柔漂亮,男的英俊潇洒,除了哭哭啼啼的谈恋爱以外什么都不干。女孩子通常出口成章,男孩子总有一个富商老爸。双方因贫富悬殊而本能地相互敌视,进而在情感上互相折磨。女孩子通常人穷志不短,男孩子则甘心为了恋人抛弃万贯家业。最终,富商老爸被他们的纯真爱情所打动,灰姑娘终于修成正果,嫁入豪门。
第一批接触琼瑶的是1978年恢复高考后的大学生,有人回忆起刚看琼瑶电影的感觉说:“恍恍惚惚,不知身在何处,第一次知道,原来恋爱可以这样谈!”《窗外》、《聚散两依依》、《梦的衣裳》、《在水一方》……,这些耳熟能详的“白痴”故事,才正式征服神州大地的痴心男女,林青霞、吕秀菱(女孩纷纷效仿她们的中分长披肩直发)、秦汉、秦祥林等偶像席卷内地。
1982 第一波哈日族诞生
连续剧狂热带动哈日族的时尚效仿
1982最吸引眼球的是山口百惠。《血疑》使山口百惠成为中国的超级偶像,满大街“幸子衫”、“幸子头”、“光夫衫”、“大岛茂包”不仅让个体户赚个钵满盆满,也让中国大众第一次明白了什么叫“名人效应”。
时髦青年必备品:从喇叭裤到牛仔裤
“花衬衫、喇叭裤”,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和新潮的装束。梅县松源镇的王先生告诉记者:喇叭裤刚刚兴起的时候,如果一个年轻人穿着一件花衬衫和一条喇叭裤潇洒地走在大街上,这样的“壮举”很容易招致人们的非议和反感。但很多人不曾预见的是,这种上细下宽、把臀部绷得圆滚滚的、拉链不分男女一律开在正前方的裤子却迅速在梅州大范围流行。王先生说:“后来,就连我那70多岁的中学老师也穿上了喇叭裤。”后来,喇叭裤让位于款式相近的牛仔裤。
1983 美女封面和取消布票
美女封面引发争议
鉴于杂志和日历的封面都是美女,有妇联干部提出:“难道不能用女英雄代替美女吗?为什么不登卓越的工人、农民或在工作中作出特殊贡献的妇女的照片呢?”并指责出版社侮辱妇女。
《排球女将》时尚风
小鹿纯子展示“流星赶月”的发球和“晴空霹雳”的扣杀时,中国女排正进入鼎盛时期。街上流行“纯子头”。
中国第一个变性人
著名外科专家王大玫教授主刀,张克莎成为中国首例变性人。
时髦青年的锅盖头
第一部在内地播放的香港电视连续剧《霍元甲》,黄元申和梁小龙剪的那种前面有刘海,后面长及脖子的发型流行于年轻人中。
新一代的时尚家居品:沙发
沙发普遍进入家庭,尤其是转角沙发。扶手沙发不好买,要靠自己请人来做。
布票的取消,带来了服装改革的呼声
1983年12月全国取消布票制度,中国彻底取消了已经延续几十年的布票,服装改革的呼声迅速响遍全国。
上海时装表演队赴中南海表演,此时对于时装表演的批评已经到了尾声
上海时装表演队接到中南海的邀请,去进行汇报演出。13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至此,时装表演在中国获得最高层的首肯。
1984 运动风走红的开端
女排三连冠带动运动服的流行
女排和运动服有着根本的关联。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在美国洛杉机奥运会上实现“三连冠”的时候,北京流行起了运动装。色彩鲜艳的运动装成为爱美的人们首选服装。人们几乎随时随地地穿着运动服,甚至它还成为了学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厂服。
健美操带动健美裤
中国出现了健美操热,健美操的独特之处是,把太极拳和现代舞蹈结合起来。在西欧风格的广播体操中,吸取了“踢腿”和“出拳”这些中国武术动作。
流行歌曲的爱国趋势
《我的中国心》。当年春节晚会推出的香港歌星张明敏红遍南北,特别是他演唱的《我的中国心》成为除国歌外,中国人都会唱的歌曲。
“先富族”成为了第一批万元户、大款,其中不少人是暴发户时尚的忠实爱好者
新中国成立后共有3次下海经商浪潮,分别发生在1984年、1987年和1993年。1984年那一拨,多数是靠继承海外遗产、留洋打工、倒腾紧缺商品、甚至包括部分靠辛勤劳动先“富”起来的人群,也就是银行账户上存有十几二十万的人群,俗称“食利阶层”,他们过着悠闲、富足的生活,成为当时社会羡慕的对象。
1985 中国模特儿第一次出国
中国模特儿首次登上法国T型台
《法国费加罗报》1985年7月27日报道,中国模特儿来巴黎为皮尔卡丹作表演。这是中国模特儿第一次被允许出国。
《上海滩》的怀旧时尚
周润发主演的《上海滩》开播。从一个学生到黑道枭雄的演变突破了内地作品的题材禁忌,而江湖、爱恨、快意恩仇的主题至今仍未过时。许文强头戴礼帽、西装革履,白围巾轻拭鼻尖的派头倾倒无数少女。
西方流行乐队首次在中国演出
英国“威猛”乐队在北京、广州的演出轰动一时,北京的门票是5块一张,相当于普通中国人半个礼拜的工资,黄牛票卖到了25元/张。美式时尚也开始具有众多粉丝。
彩电村的兴起:人们对时髦生活方式的追求
美联社1985年2月17日电,在中国,目前有一个象征富裕的新词,那就是“彩电村”。这种村庄里的每户人家都有一台彩色电视机,黑白电视机已经过时了。这个国家的第一个“彩电村”在北京郊区的平谷县。据中国政府统计,中国目前有4000万台电视机,而十年前只有20万台。
1986 时尚的“逆反期”,比基尼和摇滚
健美比赛中的比基尼女孩
第四届全国健美比赛在深圳举行。比基尼女孩在台上的竞技,遭到一通口诛笔伐。
中国摇滚教父崔建出道
崔健和中国摇滚乐崛起,摇滚青年范流行。《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尤其有名。
婚姻开始考核物质化基础
婚姻基础:“海陆(落)空”成为婚姻的基础。“海”指海外关系,“陆(落)”值十年浩劫期间被没收的财产落实政策后被退回来,“空”指有一个现成的单元房子能够马上搬进去。婚姻往往要问“有多少条腿”--也就是有多少件家具。农村结婚讲究4大件:自行车、手表、风扇和缝纫机。城市结婚要求“四个现代化”:电视机、洗衣机、立体声和电冰箱。结婚的平均开销是3500元,这笔钱由男方及其父母筹措。
1987 身体力行的追星时代,肯德基摩托罗拉来了
霹雳舞和霹雳手套,霹雳舞服装
美国电影《霹雳舞》上映后,“太空步”开始席卷内地,是当时最酷的舞蹈。有些人在大街上跳舞,引得观者如云,堵塞交通。年轻人烫爆炸头。美国电影《霹雳舞》引进中国,这种最初被看成“流里流气”的舞蹈,却在一段时间内,成了最流行、最酷的舞蹈形式。不久,中国自己也出了一个“现代霹雳舞王”陶金,陶金携新舞蹈上了春晚以后,霹雳舞在全国掀起一阵热潮。那时候,模仿手臂折断、机器人木偶和月球漫步的动作风靡一时,其被追捧的程度不亚于今天的街舞。
费翔铸就第一批追星族
混血儿的外貌和奔放的舞姿在冬天点燃大火,从此,崇拜明星现象逐渐成为都市文化的主流。第一批追星族出现了。直到15年后,我们才逐渐认识到:费翔是一个敬业的艺人,不是明星。“我不知道我是为什么成功的,是我的实力还是‘费翔’这两个字,所以我决定到谁也不认识我的美国去。”来到纽约后,费翔租了一个小房子,找了一个经纪人就开始了自己的梦想。他每天把打印好的简历投到不同的地方,在当地登记的7万多名演员中寻找机会。除此之外,费翔从不玩“绯闻游戏”,现在哪还有比他更单纯的偶像?
肯德基入驻中国
11月12日肯德基北京前门设立了在中国的第一家餐厅。当时的快餐价格对中国人来说着实不菲,很多人把去吃肯德基当作下高级馆子。
手机的一切从“大哥大”开始
摩托罗拉首先在北京设立办事处,开始向国人推销模拟移动电话(俗称“大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