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别同性恋:搞基是天生的or后天的
阅读提示:哲学家福柯认为,同性恋是“一种存在的风格,是一种存在的形式,是一种生活的艺术,而绝对不是一种性身份、性本质或性的种类”。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讲,通过一个人的存在风格和形式,以及对生活的态度等,也许真的可以感知同性恋的。
美剧《L至上》(the L word),俨然一部间谍大片——一群美丽的“女同”(女性同性恋者)为了帮自己的朋友鉴定她所中意的女生是不是“圈里人”,从问卷调查到实地观察,从着装到动作——进行分析,她们甚至有一套所谓的“同志雷达”(gaydar),可以用来鉴别一个人是不是同性恋。
哲学家福柯认为,同性恋是“一种存在的风格,是一种存在的形式,是一种生活的艺术,而绝对不是一种性身份、性本质或性的种类”。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讲,通过一个人的存在风格和形式,以及对生活的态度等,也许真的可以感知同性恋的。不仅仅同性恋者有这种能力,我们身边的所谓“直男”、“直女”(即非同性恋者)也不乏具有这种神奇第六感的人存在。
1
什么是“同志雷达”?
所谓“同志雷达”,指的是基于间接信息(如一个人的语言模式或动作等)来分辨一个人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的能力。
有哪些具体的可衡量的间接信息能泄漏一个人的性取向呢?最近在《性行为档案》上刊登了一篇由康奈尔大学人类生态学院的里格尔等人所著的论文,称在试验中,被测试者被要求提供以下四个方面的信息:高对比度的无声黑白视频资料(强调动作与姿势)、纯音频资料(强调说话方式及音调)、照片资料(呈现整体外表形象)和文字资料(写下本人的各种兴趣),仅仅通过这四项,就能将75%的同性恋者和87%的异性恋者“探测”出来。
我们对其他人的感知是一个整体的感觉,所以除了此四项之外,势必还存在其他的项目信息能将一个人的性取向透露出来。所以说“同志雷达”的存在,确实毋庸置疑。而且这个能力并不是同性恋者专有。
测试中还发现,不同性别、不同取向的人在测试中存在的差异并不明显。
以上属于科学试验,现实中应该还有很多其他的鉴定方法。网上也有《鉴定同性恋者的一百种方法》之类的帖子,供人参考。不妨介绍两种比较典型的方法:
○看外形——穿什么就是什么
一个人的服装和发型等因素都会透露性取向。
在美国,有“left is right,right is wrong。”这样的说法,指“直男”的耳洞一般打在左耳,而男同性恋的耳洞则打在右耳。而今通过这样的手法来作为衡量标准已经比较落后,但是很多时候同志的外形确实能较明显地暴露其性取向。
美剧中较为典型的男同性恋者一般都对于时尚艺术有着极佳的品位,更喜欢通过穿着风格来彰显自己的个性,在人群中绝对是“潮人”一个。在李银河的研究中,指出同性恋者对于自己的外表通常都比较重视,在择偶时,对外形身材也很重视。在泰国,对人的性取向有着较为开放的文化,很多小男生对于自己的取向并不否认,而观察这些小男生,你也会发现,他们中很多人对于自己的着装、发型等都很重视。一些男同性恋涂脂抹粉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很多人都会以不亚于都市丽人们的热情,每天大早就爬起来用很多时间穿着打扮。
在里格尔的研究中,指出在同性恋者的鉴定过程中,不符合本性别典型形象特征的,一般会被人认为是同性恋。即较为男性化的女性和较为女性化的男性,被人认为是同性恋的几率较高。此结论与大众概念也较为符合。但外形并不能作为衡量的绝对标准。
此外同志由于社会压力,按照标准来打扮的也不在少数。当今社会中,也存在着很多“直男”、“直女”,以较为中性的打扮出现。尤其是男性化打扮的女生,比女性化打扮的男生通常要多得多,而这些女生很多也都是“直女”,只是单纯地喜欢这种类型的打扮或者觉得自己适合,仅此而已。
○看眼神——那感觉如此神秘
李银河在《同性恋亚文化》中提到,一位受访者称他们圈子里的人看到同类的时候,之所以能发现对方是同类,主要是因为在对方的眼神中有渴望。此种说法在相关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2012年8月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刊物上的一篇论文指出,眼睛确实能出卖人的性取向,主要是通过瞳孔的放大程度。
该论文中讲到一项调查实验,其中每位调查者会先看一分钟的风景片,然后随机观看一段三十秒的男或女的自慰影片,再通过视觉刺激,观察其瞳孔的放大情况。此后重复这一过程,不过第二次的视觉刺激中,男女同时出现在屏幕上。
这个试验中,我们发现,男同性恋者在面对男性画面时瞳孔明显放大,而“直男”则在面对女性时明显放大,双性恋男性在看到同性和异性的时候瞳孔都有放大,但是其放大程度没有“直男”和男同性恋者在面对自己所喜欢的性向时那样大。
所以,即使我们没有美剧里那些“鉴定专家”们那种敏锐的观察力,可以通过对方的微表情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在说真话,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潜意识里对于人的眼神可能也一样有所关注,只是你不知如何说出结论。
2
“天生的”还是“后天的”?
很多年前,有些人试图把同性恋当做一种病症来治疗。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同性恋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存在”。但是对于这样的存在,究竟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形成的,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观点。所以在鉴别同性恋者时,可能还需要“与时俱进”。
很多同性恋者认同“天生”一词。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弗兰克-布鲁尼在一篇对同性恋天生与否的文章中引用了一些研究数据,其中说到同性恋与基因有着密切关系———男同性恋者的同卵双胞胎中,有52%的人也是“男同”,而异卵双胞胎中这个比例只占22%。另有研究认为,性向是一种稳定的生理现象,就如同肤色一般。他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恐同’(抗拒同性恋者)基本上是和种族歧视同一等级了。”
李银河在研究中也指出,第一次性行为对于人的性向也有着较大影响。很多同性恋者是被别人带入“道”的。很多女同性恋者也可能是被一个女生吸引而“变身”的。社会上有种说法是:“直男”很难被“掰弯”,而“直女”则比较容易。相比之下,女生对于同性的欣赏程度的确相对较高。在大街上,女生看到美女也会投以欣赏的目光,男生看到帅哥却大多不会这样。在瞳孔测试法中,即使是纯粹异性恋的女性,看到同性的画面,仍出现瞳孔放大的情况。此外,社会对于女生彼此亲密来往的接受程度也较高。网上有这样的话:“女生和女生手拉手逛街没事,男生和男生就是‘搞基’;女生和女生亲一下没事,男生和男生就是‘搞基’;女生和女生互叫老公或老婆没事,男生和男生就是‘搞基’;女生和女生睡一张床没事,男生和男生就是‘搞基’。总结起来,现在这个世界,只要两个男人一块出现,就是‘搞基’。”这虽然是笑谈,也确实说明男同性恋较为引人注目,因此男生间建立比较亲密关系的机会相对较少,女生则更容易与同性建立起亲密关系。
但是,这也不能说明这些人骨子里没有“同性恋者的基因”。日本漫画《绝爱》中有句名言“我不是喜欢男人,而是我喜欢的恰好是男人而已”,就颇让人回味。
天生与否的问题,对于学者来讲才比较重要,但对于一般人来讲,也许并不重要。
3
另类中的另类——跨性别者
我们在谈论一个人性取向的时候,首先要确定一个人的性别。这句看起来是废话的说法,在我们有意要“鉴别同性恋者”时,却有着“特殊的必要”。
事实上,有很多人对于自己的生理性别有着不同的看法。就算是同性恋者,也有女同性恋者、男同性恋者、双性恋者等不同的说法。女同性恋、男同性恋与双性恋者已被归纳成一个部落群体,俗称LGB(L:Lesbian;G:gay;B:biosexual),还有一种跨性别者(Transgender,又称性别认同障碍者)也经常被归入这一类“性少数”群体,但他们自己可能并不认同这一分类法。
跨性别者一般指对于自己的生理性别并不认同的人,他们是变性手术的主要对象。虽然也有很多跨性别者因为手术对于身体伤害较大,最终决定不实施手术,但是他们在内心深处对自己的性别存在否认。他们不同于同性恋者的关键在于,同性恋者是想以自己所在的性别来爱同性,而跨性别者则更多的想以另一个性别存在,这与性取向是否是同性并没有直接关系。虽然大部分的跨性别者会倾向于选择生理性别与自己相同的人,但仍有一些跨性别者也会比较独特。
中山大学曾举办过一个讲座《另一种色彩:跨性别朋友的故事》,请来的变性者咏恩(由男变女)讲述她变性后仍旧喜欢女生的经历,这其实说明了性别认同与性取向之间其实存在着差异。
要鉴别这种“另类中的另类”,恐怕只能通过医学手段,因为他们更多的是一种生理状态,既有男性特征又有女性特征。
这类人其中又分为真两性畸形和假两性畸形。“真两性畸形”的人是在同一个人身体上的畸形现象,此人可能既有男性睾丸,又有女性卵巢。而“假两性畸形”的人只有一种性腺,但是其所具有的性腺与其外生殖器的特质相反,所以在小时候容易被当做另外的一种性别来抚养。想必每一个这样的人在得知自己的性别并不是自己一直所认知的那种之时,虽不至于三观尽毁,但心理上绝对是接受了一个巨大冲击。
在此要强调的是,学会鉴别这些“性少数”群体人士的同时,我们其实应该仍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接受他们的存在。姜懿珊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新浪女性(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