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容易体验到孤独感的人该怎么面对孤独?
文章原标题:不结婚,你不知道什么叫孤独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心之助
你有没有特别害怕坐电梯,当一群陌生人挤在一起,感到呼吸困难,甚至能听到自己沉重的喘息声,浑身不自在;
当你来到餐厅,服务员撤去餐桌上的另外一套餐具,而你身边都是成双成对的欢笑的人群……
当你和老公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各自盯着手机的时候,只能听到彼此的咀嚼饭菜的声音,你会觉得比一个人还要彻骨的冷。。。。。。
1
最近发现了几个新名词:“空心病”、“空巢青年”。箭头直指都市青年的空虚孤独寂寞冷。读罢,头皮一阵发麻,一身鸡皮疙瘩。
熙熙攘攘的大城市,衣香鬓影,流光溢彩,日日车水马龙,夜夜歌舞升平。有时候站在马路边,看着周围这高楼林立,霓虹闪烁的城市总会忍不住想:这一切到底跟我有什么关系?
彼时,内心是苦涩的,落寞的。特别是想起自己孤身一人,无所依靠,眼泪也会随即掉下来吧。
我是个很容易体验到孤独感的人,但同时有的时候又特别享受这种感觉。相比较于人群中的嘈杂拘束,我更喜欢一个人的清净自在。因为这种心态,我的朋友很少。一个人的时候可以看书,写字,听歌,做美食,做手工,弄弄花草,练瑜伽,日子也过得很充实。
只是最近有点不喜欢这种状态了,因为遇到了一些很麻烦的事情,很想找人诉说,却只能对自己说:你得学会自己调节,谁有空管你的破事呢?特别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想到自己一个朋友也没有会忍不住不停掉眼泪。原来我不是不需要朋友,只是我一直在寻找一个真正懂我的人。如果等不到,也会焦虑不安,会陷入这种深深的无助感中。
2
现实生活中,容易感到孤独的主要有两种人:焦虑型人和回避型人。
我就是典型的回避型人。长期以来我习惯了自己一个人待着,渐渐地也就不再觉得一个人待着没有什么不好。同时,我也会害怕不知道怎么应对身边形形色色的人,害怕他们会不接纳我,也害怕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自我被别人三言两语给瓦解。很多人会觉得别人根本不了解自己,为了维护自我独立性,就渐渐与外界隔绝。
同时也特别希望外界能够理解自己。可是一个把自己层层包裹起来的人往往让人望而却步,如此便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直到有一天,我们再也受不了一个人待着了。这种自我存在感就会全然坍塌,陷入自我怀疑的泥潭中,不能自拔。
回想起来,进入高中以后我就陷入了这种自我孤立的状态中了,所以同学们总说我有些清高。长期的孤立让我迷上了心理学,更迷上了自我剖析和觉察他人。内省让我学会了理解和包容,也让我变得更加敏感。因为敏感,会刻意迎合身边的所有人,不希望给人留下不舒服的感觉。
前天有个人跟我说,他觉得我谈吐不凡,气质出众,很适合做公关。鬼知道,我是个除了必要社交,平时基本不用手机的人。
常听说,孤独的人是因为不擅长社交。其实并不然,孤独的人更懂得解读社交信号。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回避型的人陷入了孤独中呢?
3
回避型人在成长过程中很可能长期需要自己照顾自己。比如说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从小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父母某一方缺失或在孤儿院长大。
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所需要的不仅仅是食物,衣服,玩具等物质,更为重要的是建立一种安全的依恋关系。如果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没有办法及时、恰当地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比如不管孩子想要做什么,总是打击压制;比如想当然地觉得给孩子买一个玩具就是爱,而不征询孩子的意见。如此种种都会让一个人慢慢缩回自己的小角落里。
回避型人长大以后,因为童年被忽视或者被拒绝的阴影,而无法敞开心扉与人相处。他们会延续童年的思维模式,以为只有迎合他人才能够被接纳,被爱。
同时内心因为害怕无法做到这些,而更习惯于一个人待着。对于回避型人而言,只有一个能够与他心灵相通的人才能够缓解这种孤独寂寞。高处不胜寒大概就是这种感觉吧。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他们的这种孤独是一种主体孤独。他们需要的不是哄哄闹闹的朋友圈而是君子之交淡如水,是一种朋友圈的深度。
我有个很好的朋友和我恰恰相反,她是个party animal。她喜欢交朋友,喜欢聚会,喜欢玩,反正只有在外面人才是生动的,一到了家里整个人就闷闷不乐的。日日喝酒,唱歌,高谈阔论乐此不疲。不管刮风下雨,有人招呼一声,开车就走。
可是她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真是太无聊了。她还常常对我翻白眼:你再这样下去都要发霉了,怎么不出去交朋友?我回道:你怎么就不能一个人呆一会儿呢?这样有意思吗?特别是她一个人喝醉,哭得稀里哗啦的时候我更是觉得每日这样应酬,临了却没有几个人能够站在你身边。大家不过是热闹过后就散去了,所谓聚散不过那一瞬间。
可是我知道她就算再明白相交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也没有办法安安静静地一个人待
着。她的生命放佛需要从周围朋友身上获取能量,离开了朋友,生命似乎就没有意义了。就好像一个人被扔到了荒野中,怎么呼喊也没有回应,这种感觉是毁灭性的。
她就是典型的焦虑型人。她的孤独在于需要不断地与别人进行连接。可是现在的人普遍有些冷漠,而且大家都有各自的事情要忙,她的需求往往是无法被满足的。
4
是什么导致了一个焦虑型人的孤独呢?
焦虑型人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态度很可能变幻无常,他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久而久之就会变得很焦虑。有一种理论认为人类所有问题都是因为爱。每一个人孩子都是希望得到父母的爱的,父母之爱是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必须能量。特别是孩子婴幼儿时期,父母的冷漠是具有毁灭性的。孩子对自己的认知主要来自于最亲密抚养人的情感表达。而童年与父母的互动模式在潜意识层面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人际交往。
焦虑型的人长大后,朋友圈就是自己的镜子,他需要不断地从朋友的反馈中获取自我认同感,自我存在感和价值感。所以当周围朋友的回应不够多时,她就特别容易陷入深深的孤独中。
这种孤独是客体孤独。焦虑型人需要的是拥抱,陪伴和一种朋友圈的广度。
然而无论是回避型人还是焦虑型人,他们面对孤独是主要有两种方式:转移或面对。
所谓转移往往就是用甜的盖住苦的。比如说喝酒,唱歌,旅行,养宠物,做运动甚至是作死的狂欢。可是热闹过后,寂寞更甚。
所谓面对就是好好梳理自己的内心,以一种合理的态度来面对孤独。根本上人会感觉孤独是因为觉得自己与外界失去了深度连接。每个人的社会化要求不一样,所能感受到的孤独也不一样。比如说有些人会觉得一个人走在林荫道上是非常美妙的体验,有人则会觉得心里瘆得慌。从人类成长来说,一定的孤独是非常必须的。
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或多或少体验到不同的孤独:
婴幼儿时期需要父母的陪伴,如若不然就会体验深刻的孤独;
儿童需要同伴和老师的认同,如若不然就会体验被孤立的感觉;
青少年需要建立一种明确的自我认知,如若不然则会迷茫失落;
青年面临着社会压力,需要建立自己的社会基础,如若不然则会焦虑惆怅;
成年人需要在成家立业,许多事情需要独自面对,成长期的孤独是最深刻的;
中老年人需要分享和建立社会威望,还面临着失去的伤感。
纵观人这一生,生于孤独,死于孤独,这是一个恒久的哲学命题。孤独是无法消除的,也无需消除。孤独之所以会让人觉得压抑,难以忍受,是因为再也承受不了。如果有一个容器可以倾倒这些孤独,那么人也就不会再觉得孤独那么苦了。
5
TIPS:那么我们该如何排遣孤独呢?
建立关于孤独和独处的合理信念,及时察觉自己的孤独体验,积极地采取办法进行调节。让自己主动走出孤独,以开放的心态与人相处。以下方法都值得一试。
1。不要以任何方式责备自己,孤独不是你的错。
2。从非人的世界获得温暖,比如宠物、养花、你的爱好。
3。努力和一个朋友取得联系。
4。做一些有创造性的工作,无论多简单。
5。帮助一些需要你帮助的人。
6。和一些人同病相怜,取得共鸣。
7。找到一些能让你快乐的地方:酒吧、剧院、集会、爬山团体……
8。把孤独当成老朋友,和它谈谈。
9。给你自己灌鸡汤:无论今天多无趣,明天是新的一天。
10。唱歌!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新浪女性(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