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女性 情感生活

林志玲,你的高情商我不喜欢

新浪医美

关注

来源:谈心社

提到高情商,第一下想到的就是那些温柔善良,总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的人。

说起娱乐圈中高情商的人选,很多人都中意林志玲。

但蔡康永不这么认为,他觉得林志玲太累了。

林志玲属于传统定义中情商最高的一种,永远在微笑,永远好脾气。

林志玲 蔡康永

在蔡康永眼里,如果林志玲再多分给自己一点心力,那才是他心目中的高情商。

1

别压抑自身

做个冷淡的人挺好

之所以说林志玲太委屈自已,是蔡康永认为,人一定会有大部分时候是冷淡的。

这才是正常的情绪起伏。

他反对一味热情。

只有这样,才能显现出差异,找出对哪些事情、哪些人有兴趣。

所以,他鼓励大家做一个比较冷淡的人。

如果被温暖两个字给绑住,会更吃力。

他举了小时候的例子:

生活在典型的旧上海式家庭的蔡康永,父母好客,总不停应酬和招待来客。

为了彰显对客人的热情,餐桌上的父亲总是将好吃的给客人,这对还是孩子的他很痛苦的。

虽然父亲没有刻意去教他,只是做给他看,但蔡康永承认,自身的养成里面就有这个部分在:

也就是客人开心“我”就开心了。

这种养成最终变成了蔡康永的工作,主持人是一项很能隐藏自我的工作。

人们对高情商的定义五花八门。

到蔡康永这里,和人们通常的看法相反,是希望能够搞定自己。

他早前谈过,我们的文化过度推崇容忍。

文人的房间里挂着“难得糊涂”,网络上好多人说“认真就输了”,好多婆婆劝她们的媳妇,进了婚姻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

最后每一个人都活成了一尊大佛。

于是搞不定,变成了一味的容忍、迁就。

过度之后,人丧失了对生活的热情。

说到情商高的人,蔡康永提到了周杰伦。

无论是决定结婚、当爸爸、做音乐的同时拍电影……周杰伦都没掩饰需求和欲望。

最终,这些目标都实现了,看到他情绪的人,也并不觉得被冒犯。

在蔡康永看来,这才是高情商的表现。

表达喜欢与不喜欢,做个适度冷淡的人,是很多人应该学会做的事。

2

过分热情

收获白眼和满身戒备

离过年就不到一月,年节走街串巷已差不多免了,但亲戚朋友相互拜访还是必备节目。

相信每个人都会有那么一个亲戚或者朋友,从进门开始就开始忙活儿。

开门先“敬个大礼”拿拖鞋,坐下之后就把瓜子毛嗑儿往外一拿,茶水壶装满开始咕嘟咕嘟的烧,客人手里先塞个橘子,刚吃完再添个香蕉……

“没事儿,客气啥,就当自个家一样。我再给你削个苹果。。。。。。”

这样送到嘴边的吃吃喝喝,看着主人忙里忙外,客人反而会倍感压力、坐立难安。

这还是和我们有一定亲密关系的人。

《家有儿女》中邻居,胖婶自来熟的性格让观众们一度烦得牙痒痒。

第一次见到刘星就把刘星往怀里抱。

胖婶主动抱刘星,刘星一脸尴尬 

家里的小幺小雨,也难逃第一次见面被尬抱的命运。

夏雨面对胖婶的怀抱,吓出表情包

美国人类学家 Edward T.Hall,在探讨人的空间关系时提出人有四种空间距离:亲密距离、私人距离、社交距离与公共距离。

胖婶第一次见面就因过度热情,侵入了刘星和小雨的亲密距离。

所以难怪俩孩子反应一度尴尬。

在芬兰漫画家Karoliina Korhonen创作的漫画中:

头戴着芬兰帽的圆球人马蒂(Matti)十分生动地诠释了,这种距离感在芬兰人生活中的日常体现。

KaroliinaKorhonen 漫画/《芬兰人的噩梦》

这并不是不友好;相反,他们为了照顾对方的感受,宁愿选择牺牲自身利益。

Ed瑞士心理学家 Edward Bullongh 又提出“心理距离”的概念。

即审美主体与对象间保持一定“心理距离”,形成一种若即若离,不即不离的状态,以此获得最好的美感。

《陀枪师姐》中的娥姐一出场就塑造了一个“东北马大姐”的形象,事事都管,同时还会不分场合的寒暄。

娥姐在警员探讨分工部署时搬风扇送饮料 / 《陀枪师姐》

热情本是好意,骂又骂不得,被入侵的人只能独自膈应。

待客热情的亲戚,关心同事的娥姐,他们都没有预估好不同对象的“距离”,于是一个收获了亲戚的表面奉承,一个收获了上司的白眼相向。

电影《登堂入室》中,16岁少年克劳德将偷窥到的他人生活写进作业。

他的文学老师吉尔曼也受好奇心驱使,纵容学生暗中介入他人生活的创作方式,还与妻子一同分享克劳德的作文。

直到克劳德将好奇的脚步踏入老师吉尔曼的家门,关系发生了变化。

吉尔曼不再是故事的读者,而成为故事走向悲剧的重要一环。

最后妻子珍娜毅然离开了丈夫。

这并非因她对婚姻的种种不满,而是因她不期然得知,丈夫居然连她不能生育的事都说给克劳德听,那种被人僭越了隐私的愤怒与羞耻。


《登堂入室》

进入他人的生活,人总是有方法的 /《登堂入室》

正因为“人们总是有办法进入别人的生活”,去维护一份界限感,选择不去介入的“冷漠”,才是真正的慈悲与温暖。

3

戴着“面具”好好活一次

你可以冷淡一点

热情的人,大多是可爱而敏感的。

希望工作上能得到认可,渴望多一点点人脉关系,担心身边的朋友感到冷落。。。。。。

生活的表演中,人的精力与能量有限,极度热忱后出现的必然是极度的疲惫。

过分热情,可能本人并不舒服 / 微博

经济学角度上看,当我们在一件事情上倾注热情,我们付出的成本也就相应提高,对结果效用的期望值也越大。

有时,需求和供给不匹配,换来的只会是耗尽自身、推远对方。

其实,世界上无非三种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的事。

人的烦恼,往往把别人的事当“你”的事,替老天操心整个世界。

所以我们必须与生活保持距离,只有这样,才不会被生活绑架,活成别人镜头中的一件装饰品。

斯皮尔伯格,27岁因《大白鲨》成为炙手可热的导演。

当时《时代》周刊用他做封面,做了一期对他的称赞。

那本杂志送到片场时候,他没有把杂志接过去。

制片人很惊讶:“整本都在讲你,你怎么不看一下?”

可斯皮尔伯格说,“我现在如果相信他们对我的称赞,我接下来就会相信他们对我的攻击。”

这是一种霸气,也是一种实力。

我们不仅要能做生活的主角,把控生活;

而且要能够适时跳出来,用一个清醒的态度去做一个观看者。

观看自身与他人的关系、观看整个世界。

在人生的戏台上,学做一个冷漠的人,并不是因为对他人漠不关心。

恰恰相反,正是因为知道,亲密无间容易翻船,泾渭分明又了无意趣,只有诚恳而不逾矩,尊重但不干涉,才是真正成熟的相处方式。

在这个意义上,做自己的演员不累的,演别人的剧本才累。

承认面具的存在,也许才能容许自己更好地呼吸。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新浪女性(微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