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女性 情感生活

过年回家面对父母催婚 我该闭嘴还是该顶嘴

彬彬有理脱口秀

关注

昨天,闺蜜靖靖跟我说,虽然她人还在北京,但她的整个假期已经被她妈妈安排的明明白白。

不是在相亲,就是在相亲的路上。。。。。

回想起前年和去年被diss的场景,她到现在还有些后怕。 前年她采取沉默战略,爸妈念叨催婚的时候,她用长发遮着耳朵,塞着蓝牙耳机悄悄听歌,时不时地点头微笑回应一下。 结果被火眼金睛的老妈发现了,少不了又是一顿劈头盖脸的紧箍咒。

去年父母又要逼她相亲,忍无可忍的她,在大年三十这天跟爸妈来了一场即兴battle,虽然过了嘴瘾,但是把爸妈气得够呛。 结果就是老两口一生气,靖靖在过年这天连口热乎饺子都没吃上。 一想到今年又要跟父母长辈就催婚相亲的问题斗智斗勇,她就愁容满面。

我想,靖靖的问题并不是个例。 被催婚,是很多人过年回家需要面临的一项考验。

面对这个考验,有人习惯性闭嘴,因为一年没回家了,真的不想在大过年的时候惹父母不高兴。 也有人斗志昂扬地选择顶嘴,因为在他们看来,如果这件事妥协,后面会有无数次的妥协,自己的幸福必须自己做主。

那么,过年回家面对父母的催婚,我该闭嘴还是battle?

彬彬姐邀请北师大心理学博士郭召良,为大家选择了第三条路——

不要让妈妈搞定我,而是要搞定妈妈。记住,要先发制人,不要逆来顺受。

搞明白父母催婚背后的心理动机

心理学上说,每个人行为背后都隐藏着他最深层次的渴望。那对父母来说,他们催婚的背后到底有哪些心理诉求呢?

首先,他们觉得,孩子结婚是做父母的任务。

中国人的亲子关系自古以来都是缺乏边界的,尽管按照法定年龄你已经成人了,但在父母眼里,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还远远没告一段落。更何况是你的终身大事还没着落,他们自然会牵肠挂肚。

其次,他们怕自己老了以后没人陪伴。

父母的圈子想对还是比较小的,尤其是年龄越大,圈子越小,孩子逐渐成为了生活的重心。他们期待能看到儿孙满堂、喜气融融的景象,这个希望就寄托在了你的身上。

最后,父母普遍爱面子,喜欢跟朋友比较。

老朋友们聚在一起,聊得无非就是家长里短的事儿,谁家儿子结婚了,谁家女儿生二胎了。而你不光毫无进展,看起来还漫不经心,你说说,他们能不着急吗?

明白有些事情真的改变不了

那么,知道了父母催婚动机,能不能改变催婚这件事呢?

很遗憾地告诉你:不能。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父母的想法真的真的难以改变。

一个人的行动指南往往是由自己的认知水平决定的。

父母之所以成为现在的父母,就是因为他们有一套根据自己以往几十年经验总结出来的认知,这套认识基本无人可撼动。

《奇葩说》里,李诞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发展太快了,我们的父母能活到今天,能把大家养大,靠的就是他那一套过时的理念。

他那一套过时的观念,在他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是非常先进的。

“勤俭持家”、“不要惹事”、“听话懂事”,这是一套非常过时的观念,但这套过时的观念,却让他度过了一些很苦难的岁月。

是的,就像在如今的父母看来,孩子只有成家之后才能获得幸福,因为他们就是这样过来的,两个人捆绑在一起应对风险的能力往往优于一个人。

所以他们无法理解你一个人也能过得好。

面对父母催婚,明白有些事情真的改变不了,反而能让你看清现实,及早放下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和徒劳的争吵。

到底如何机智的应对父母的催婚呢?

给大家推荐一条打破常规的思维路径——认知行为模式。这个听起来高大上的模式,其实在实践过程中通俗易懂。

下面这张是认知行为模式的导图↓

这张图的意思是:

一个人的行为并不是由所处的情境导致的,而是在产生行为时,人们经过了认知和情绪,你对这个

情境的看法就是你的认识,而你的认知又产生情绪,进而做出行为。

所以要想改变你的行为,你得先改变自己的认知。

就拿催婚这件事来说,如果你的认知是父母在干涉你,逼迫你,那么你一定会产生沮丧、生气、愤怒的情绪,进而在行为上不配合。

可是如果你改变一下认知,将父母的催婚看做是动用自己所有的人脉再向你表达关心和爱,你心里会不会就会舒服很多。

这时候理解了父母的想法之后,你就会转而去安慰他们。

这就是一条能在催婚大作战中成功突围的新路径。 同时,你也要主动出击向父母表示:

你正在积极主动地想要脱单,并且事业上也取得了好的成就。

这样他们的担忧和顾虑就会大大减少,给你念紧箍咒的频率也会降低。

最后,等日后找到合适的、非节日的机会,再跟他们心平气和地表达当下年轻人生活的现状,和思

想的变化,从而让他们更好的接受你的观点,在催婚这件事上偃旗息鼓。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新浪女性(微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