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女性

2020爱永恒 | 对话曹斐:爱是离不开的母题

新浪女性_原创

关注

她是首个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个展的中国艺术家;

还是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最佳青年艺术家及最佳艺术家奖的获得者;

她曾受邀参加多个国际艺术展和影展;

她的作品融合社会评论、流行美学,

参考超现实主义并运用纪录片拍摄手法,

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疾速变迁,

她就是活跃于国际舞台的中国艺术家——曹斐。

突破人生既有限定 创意无界

1978年出生于广州,作为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家,曹斐现已经名誉全球艺术界。

曹斐成长于改革开放带来巨变的广州,第一时间接收的都是世界最时髦的风尚。十几岁的曹斐,在音乐录影带、流行音乐和电视节目的围绕下开始探索自己的创作。1999年她拍摄了表达学生时代叛逆岁月的处女作短片《失调257》,紧接着第二年她的影像作品《链》就被著名艺术藏家乌利希克看中并收藏。

曹斐选择了一条“叛逆”之路。她的父亲以雕塑人像创作而闻名,从曹斐的童年记忆开始,他的父亲就在不断为名人塑像。 父亲雕塑作品的变化,是时代主流英雄人物和价值观变化的缩影。但似乎从小曹斐就对雕塑、绘画此类的传统艺术没有太大兴趣。曹斐起初并不喜欢父亲做的事,但后来她又觉得父亲的工作其实很有意思,于是选择了最“虚”的影像表达:开始拍下父亲的工作状态,便有了作品《父亲》,而这部作品也成了父亲曹崇恩对女儿最为欣赏的作品。

2006年受西门子艺术项目部的邀请,曹斐在佛山的一家工厂前后做了6个月的田野调查,创作出一部表达普通工人大大梦想的25分钟短片《谁的乌托邦》。这也是她的第一个标签式作品:流水线在运行,而工人们在此背景中翩翩起舞;小年轻挎上吉他上演摇滚明星梦……中国社会发展变革中最底层的小人物梦想被她用数码的方式记录与放大。这是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混合。工人在工厂里是很现实的,但他们对未来有梦想和期待,甚至是幻想。曹斐凭借该作品获得了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最年轻艺术家奖。

2007年,曹斐以“中国翠西”(China Tracy)虚拟身份创作的作品《我·镜》参加了2007年的威尼斯双年展。观众可以在屏幕上看到游戏的实时画面,与游戏里的人物打招呼。有观众问她:“ 这到底是哪一种艺术形式?”曹斐说:“我不在乎,我抓住的是这一代人的生活方式。

2007-2011年,曹斐创作的“人民城寨”将人们再次带入了一座虚拟的城市,它更像是《我·镜》的升级版。浓缩了中国当代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人们在这个虚拟城市里交往,用不同于现实社会的游戏法则自行生长。

感情丰富,敏感而不多愁,有时还有些幽默,曹斐在采访中这样形容自己。艺术创作之余,她偶然会写一些小小说,写作的对象男女老少都有,他们来自对生活的凝视于想象,以及她对这些不同命运和角色的代入。她始终坚持用自己“另类”的艺术表达形式,传达着对这个世界特有的印象。

从不同角度辨析世界 艺术源于生活

2013年,曹斐怀了第一个宝宝,孩子出生后,曹斐并没有中断创作。她以几乎每年一部作品的速度勤奋创作。她的作品陆续在伦敦蛇形画廊、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纽约MoMA、巴黎东京宫和蓬皮杜中心等地展出。

刚有小孩时,曹斐很长一段时间纠结在工作、家庭、生活三者之间。因为要照顾家庭,原先大量的创作时间被缩短,不过在她看来,通过家庭才能接地气,无论是油盐酱醋、家长里短,生活需要一些拉扯、胶着、矛盾与困惑,才能促进对生命更为广泛的思考,从而转换为艺术表达的底色。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始终认为孩子们的成长,诘问,也重新让我们在孩子角度去辨析世界,与他们一起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当代状况。孩童的纯净是洗涤、启迪心灵的,一如艺术。孩子和家庭的存在让她用更多角度观看这个社会,而家庭更是给她一种名誉和事业皆不能给的幸福感,是人生重要的结构,也是创作的根。

采访前,曹斐最近一次展览“曹斐·蓝图”刚刚在伦敦展出,由于疫情的原因,后面曹斐在世界各地的展览项目都被延期了,在这个相对“暂停”的时间里,她除了照顾孩子的生活及学习外,也在持续完成自己的工作。对此她表示:“或许我们都需要珍惜在这个不期而遇的停顿,来反思与弥补一些曾经丢失的东西。

爱是包容和超越 活在当下活出真我

并不是每一位女性艺术家都能保持持续的创作动力。这似乎是一直以来社会对于女性艺术家的质疑,但在曹斐看来,如何做自己,追求和实现自己的价值,才是最重要。她从不以“女性艺术家”作为自我标签,没人能够说得清一位女性艺术家应当具备哪些特质。她对新浪女性说道。

在此次疫情期间,有许多勇往直前的女性奔赴前线,也有许许多多在各自岗位上努力的女性。正如曹斐所说:中国城市新女性看上去都很知性,自信,很努力,精神饱满,有想法,有干劲。她们以自己的方式为家庭、为社会贡献着一份自己的力量。

当谈及“爱永恒”这个主题时,曹斐认为爱是包容,爱是超越,爱存在于无论是人与人,人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愿每一位女性都能心中有爱,坦率地活在当下,活出真我。

新浪女性采访全记录

新浪女性:2020年在全民对抗疫情中,关于女性温暖的故事一直在发生,结合自身,您对于“爱永恒”这个主题怎么理解?

曹斐:爱是人类最主要的情感表达,爱是大部分文艺作品里面离不开的母题,爱是包容,爱是超越,爱存在于无论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

新浪女性:最近一段特殊时期,社会中展现了很多勇敢的女性形象,引发人们对于女性力量的思考,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曹斐:向疫情期间女性医护人员的勇敢表达崇高致敬,但不论我们用何种致敬,也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新浪女性:您认为对现代女性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曹斐:我认为,首先我们是勇敢的“人”,而不是着重于我们是勇敢的“女人”。花木兰很勇敢,因为她伪装为男性替父从军,但今天,我们的勇敢不是为了在男性为主导的世界里突围而出,我们如何做自己,追求和实现自己的价值,才是最重要,这个自己,不是生理意义上的身份。

新浪女性:您最想对现代女性说些什么?

曹斐:不同代际的女性也存在差异,比如欧美出现一些群体用“They”来称呼自己,即抹除性别二元划分,包括非主流的酷儿,我想说的是不论每个人,都要坦率地活在当下,活出真我。

新浪女性:您作为中国当下先锋艺术家的代表,从事艺术工作多年,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那么您是如何兼顾家庭与创作的?

曹斐:通常人们认为艺术家不吃人间烟火、离群索居、玩世不恭的,其实家庭和创作并不违和,通过家庭才能接地气。无论是油盐酱醋、家长里短,生活需要一些拉扯、胶着、矛盾与困惑,才能促进对生命更为广泛的思考,从而转换为艺术表达的底色。

孩子们的成长,诘问,也重新让我们在孩子角度去辨析世界,与他们一起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当代状况。孩童的纯净是洗涤、启迪心灵的,一如艺术。

新浪女性:您觉得女性的身份,在创作的过程当中是否会有不一样的灵感?是否在意“女性艺术家”的标签?

曹斐:没人能够说得清一位“女性”艺术家应当具备哪些特质,我只知道我感情丰富,敏感而不多愁,有时还有些幽默。至于“女性艺术家”标签,我不介意大家怎么使用,但我个人不会如此自我标签。

新浪女性:艺术创作之余,小小说的创作还在坚持吗?

曹斐:近年写少了,偶然会写一些。写作的对象男女老少都有,他们来自对生活的凝视与

想象,以及我对这些不同命运和角色的代入。现在多了很多媒体访谈,把访谈也当作一种写作和语言练习也挺好的。

新浪女性:觉得中国城市女性当下普遍的状态是怎样的?

曹斐:中国城市新女性看上去都很知性,自信,很努力,精神饱满,有想法,有干劲。

新浪女性:最近一次展览“曹斐·蓝图”刚刚在伦敦展出,因为疫情的原因,在这样的特殊情况之下,对展览会有什么影响吗?分享一下做此次展览的感受、有什么新的体会?

曹斐:展览在英国伦敦疫情爆发前开幕的,赚了一个时间差,可是开幕两周后,全英的剧院、博物馆、美术馆因英国疫情加重都被勒令关闭了,面对美术馆的暂停,一些英国人已经在社交媒体上呐喊“我们需要艺术!”的确,艺术对于一些人来说,是精神食粮,只希望世界早日恢复秩序。

新浪女性:这次疫情期间除了忙展览,您还会做哪些事?这段时间会对您的创作有什么影响或者启发吗?

曹斐:目前在世界各地的展览项目都被延期了,一些直接延期到明年。疫情期间,我除了照顾孩子们的吃喝拉撒,督促他们上网课,辅导他们作业以外,也要给我在央美的研究生上网课。

整个世界都因为这场百年不遇的疫情而迫使我们进入一个相对“暂停”,或许我们都需要珍惜在这个“不期而遇”的停顿,来反思与弥补一些曾经丢失的东西。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新浪女性(微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