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堂正正地表达想念

末那大叔
原标题:微信新功能:我只对喜欢的人主动
作者:末那大叔
和喜欢的人说“想你”,有多难?
一个短片里,周冬雨偷偷暗恋一个人;
总是去网上关注对方的状态;
会偷偷排练各种有可能发生对话的场景;
唯独不会主动给对方发一句“我想你了”。
即便是对方已经点赞了自己的朋友圈,
好不容鼓起勇气,打开和他的对话框,
最后依然什么都没有发。
“你在吗?不行这句不合适;
晚上好呀!这太奇怪了;
你干嘛呢?哎算了……”

后台也不止一次有读者苦恼:
想找喜欢的人说话,又不知道聊什么怎么办?
点两下他的微信头像,拍一拍。
这是微信上线的一个新功能。
更新微信后,连续点击对方头像2下,就能把你们的对话框置顶。
然而对方收不到任何提醒,只会在点开对话框的时候知道。
这个新功能,让许多人在无言的时刻,也能隐晦地表达想念。
而对方回应,也只需要拍一拍。
“它代表了说想你又说不出口的矫情,
又可以表达我已读了,但不知道回什么的尴尬。”
它没有表情包那么敷衍,也没有“我想你了”那么直接,
更没有“在吗”那么打扰。
只要悄悄连击对方头像两下,就好像和他打了声招呼。
而对方看到自己抖动的头像,也就明白了你的想念。

恭喜你啊,不需要再小心翼翼地藏起想念;
终于可以明目张胆地喜欢一个人了。
上学的时候,总会在喜欢的人笔袋里,放一张小纸条。
对方什么时候看到都行,
于送纸条的人,只是想跟他说一句话而已。
可越长大,越是少了这种主动联系的勇气。
一条消息而已,可能会耗一整晚的时间来纠结。
曾有人总结过“我想你了”的几种表达方式:
询问型:你在干嘛;
引起注意:发一条消息,接着撤回;
求助式:可以帮我一个忙吗;
分享式:这个好有意思,给你看看;
试探型:发一条朋友圈,仅他一人可见。
但无论是哪一种,都透露着“套路”二字。
没有一种,是在堂堂正正地表达想念。
《四重奏》里,家森对小雀表白,小雀回答他“谢谢”。
家森为了不让两人之间的氛围尴尬,
就又说了一句:我开玩笑的。

后来家森问别府:
“对想见的人不说我想你,却说要不要一起吃个饭;
对喜欢的人不说我喜欢你,却说我这多了一张票。
你有过这种情况吗?”
恐怕大多数成年人都有过吧。
我们什么时候变得这么胆小了?
公司刚来的实习生小哆,疫情关系,和男朋友已经6个月没有见面了。
两人前不久因为未来的发展问题,大吵了一架,一直在冷战。
昨天终于用“拍一拍”联系了彼此。
小哆还久违地发了一条朋友圈:
“那我们就和好了哦。”
我拍拍你,你拍拍自己,我就明白:你知道错了;
我拍拍我,你也拍拍我,这代表着:你原谅我了。
有人说,拍一拍像是两只蚂蚁在打招呼。
彼此触角相碰——向前碰,说明前方有好吃的;向后碰,就是后面有好吃的。
不需要过多言语,就能互相分享的心情。
小心翼翼的成年人,总是很难将道歉、想念、爱意说出口;
还好,拍一拍帮我们找回了那份勇气和默契。

知乎上有人问:
女朋友发短信说“我想你了”,应该怎么回才好?
其中一个回答,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死脑筋啊。
她发短信你就回短信?回电话啊!”
“在社交软件上,不存在相遇,只能是一个人找另一个人。”
有想念的人,没什么丢人的。
《家有喜事》的常欢,是个出了名的花花公子。
但他从不吝啬表达自己的感受,女友出国后,
直接打电话问她:
“我好想你呀,你想不想我呀?”
未说出口的想念,都不作数,我只对喜欢的人主动。
直接表达想念,无疑是很大胆,击中人心的一种方式;
可对容易害羞的人来说,太难了。
拍一拍这个动作,恰好藏着他们独特的温柔和浪漫。
没有强提醒,也不会显示“未读”,
只会悄悄地刷新对方的置顶。
当对方点开对话框,才会有一个简短的震动提示,
犹如收到一句亲切的问候:
“我想你了,你知道就好。”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新浪女性(微博)